他冲破美国重重阻挠,返回祖国怀抱;他扎根大漠,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他科技报国,在遭罹空难的生死关头,将国家核机密文件死死抱在怀中……他就是郭永怀,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也是唯一在核弹、导弹、地球卫星三个领域都作出重大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
海外研学 享誉国际
郭永怀,1909年出生于山东荣成,1935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41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之后郭永怀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冯·卡门攻读博士学位,投身空气动力学研究。1946年起,郭永怀任教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院,他同钱学森一起提出“上临界马赫数”概念,为人类突破“声障”难题即跨声速飞行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尝试运用并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形成国际公认的PLK(庞家勒-赖特希尔-郭永怀)方法,并在多个学科广泛应用。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再次引燃了郭永怀科技报国的初心。但当时新中国和美国关系十分紧张,直到苦等了6年之后,郭永怀终于看到了回国的曙光。1954年,中国代表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据理力争,美国政府终于在1955年4月正式宣布撤销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的命令。但即便如此,回家的路也不顺利。1956年,郭永怀已经是享誉国际的知名科学家,为了回到祖国郭永怀愿意付出一切代价,他两次烧毁自己视若珍宝的积累十多年的科研资料和讲义文稿,这让美国同事惋惜不已,也让夫人李佩倍感不解。直到后来他们登上回国的邮轮,美国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检查他们的行李时李佩才恍然大悟。此前郭永怀的师兄钱学森回国时就因携带一些科研资料而被滞留美国多年,没有了携带科研文稿被扣留的麻烦,美国政府方面的检查有惊无险,他们再也没有阻挠郭永怀“回家”的理由了。1957年郭永怀曾撰文写道:“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
在三个重要领域贡献巨大
1956年回国后,郭永怀参加规划我国力学发展蓝图,在空气动力学等力学学科建设及培育力学人才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先后领导、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和试验工作。1960年,在钱学森的大力推荐下,郭永怀被任命为二机部九院(后改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专门从事我国核武器研制,郭永怀同王淦昌、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1963年,为了加快核武器研制步伐,中央决定在青海建立核试验基地,郭永怀从此隐姓埋名、扎根大漠,坚守在爆炸试验现场,郭永怀为核航弹试验、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氢弹试验等一系列重大试验的安全与成功,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长远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为了这一刻的来临,郭永怀几乎倾注了全部的心血。1965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启动,郭永怀负责 “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初期的发展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生死关头 护住绝密资料
1963年我国在青海建成核试验基地后,郭永怀出于工作需要经常往返于北京和青海之间,为了保证科学家的安全,中央领导特别叮嘱尽量不要乘坐飞机。但为了节省时间加快科研和试验进度,郭永怀经常选择乘坐飞机。1968年10月郭永怀再一次来到青海核试验基地为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发射试验做准备。12月4日,他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便让人赶紧联系飞机急匆匆从青海赶到兰州换乘飞机连夜赶回北京,12月5日凌晨当飞机在北京的机场缓缓降落时出现了严重故障失衡坠毁,郭永怀不幸遇难。搜救人员在飞机残骸中找到他时,发现他跟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将他们分开时,两个人怀中紧紧抱着的是一个公文包,里面是保护完好的核武器绝密资料。在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0天,1968年12月25日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郭永怀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誓死保护好事关国家安全的绝密资料。1968年12月25日,郭永怀被追认为烈士。1999年郭永怀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郭永怀这颗夜空中耀眼的巨星永不陨落!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